释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_释教法器怎样敲正确

释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

  实在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硬功夫,不是让他人看的,而是修自己的清净心,将来是你自己的清净心做佛,法器敲得再好、佛法讲的再好,这个和摆脱毫无关系,实在的修行人是在生活中放下自己的梦想、别离、固执、贪、嗔、痴、慢、疑。修行便是:放下、放下、再放下,放的没有东西再放了,便是明心见性的时分了,明心见性便是佛,咱们一切众生的清净心便是佛,修行应该从底子上去修,便是从“心”上去修,从起心动念处去修。

  有时间去百度视频看看净空法师或慧律法师的视频讲座吧,若修行的办法对了,超凡入圣便是在一念间,若办法不对修行百千万劫也难逃轮回之苦,有许多信佛的人下阴间便是办法不对,或是没有实在悟透佛法的实在义,盲目的跟着他人走,修行有时要靠善常识的点拨才干事半功倍。

  佛龛

  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顿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逐个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很多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

  如今各大释教遗址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经箱

  经箱是指保藏经典之箱。保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

  经典依其装办法,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一起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戒体箱

  戒体箱是指密法于行灌顶时,在三昧耶戒场盛放戒文或他物之箱。此外,也按照阿阇梨的意思,而盛放齿木、五色线、名香等。其形状在长方形的木箱加以铜板,将轮宝等五金的法具图,以钉固定,或在外围铜板上附以毛雕图画,有盖与脚台。遗品中归于镰仓年代以后者,有京都府醍醐寺饰以镀金的轮宝、羯摩图样。在《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灌顶道具绘样尺度等》中叙说:“戒体箱,长一尺一寸,宽三寸六分。”

  漉水囊

  漉水囊(梵parisravana),指用来滤水去虫的用具,为比丘六物之一或十八物之一。音译钵里萨寿伐拏、钵里萨哩伐拏,又称漉水袋、漉水器、滤水囊、漉囊、滤袋、水滤、水罗。

  依《四分律》卷五十二云:“不运用杂虫水,听作漉水囊。”《摩诃僧祇律》卷十八云:“比丘受具足已,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盥。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可知比丘受具足戒后,应常携此物,以防止误杀水中的虫类,也符合卫生准则。

  关于漉水囊的品种,《四分律》罗列勺形、撗郭、漉瓶三种,《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一、《百一羯磨》卷八罗列方罗、法瓶、君持迦(澡瓶)、酌水罗、衣角五种。

  在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西方(印度)用上等白布滤水;东夏(我国)则以附糊之上绢布。因生绢无法阻挠小虫,故将柔软绢布以笏尺(我国尺)量四尺,持其两头,叠为二层,缝成网状。两角顺便,两边附轮,以宽一尺六寸之棒以予以撑开。将两头挂于柱下,下置受盆。连接时,将罐底置于水器中,避免水中之虫与水共落盆中,或落地逝世。”

  依据《比丘六物图抄》卷下,义净所说的是僧院运用水滤的场合;假如只要独自一人时,则“作扚形洒袋”(《四分律》第五二)。一起,未带着水滤时,可用外出衣服之衣角来过滤。《底子萨婆多部律摄》卷第逐个中说:“其滤物有五种,一谓方罗,二谓法瓶,三若持迦,四酌水罗,五谓衣角。”举出滤水器有五种。

  而在《大乘比丘十八物图》中列有图示,由图示可看出:1、与义净所说办法大致相同。2、将布张挂于壶口滤水。3、与水壶相同,在瓶口张布过滤。4、在圆形的轮上张挂绢布。5、名符其实地运用衣角,仅仅方形的布。

  净瓶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作,用以容水的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在《敕修百丈清规》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

  《寄归传》说:“军持有二:若瓷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

  《祖庭事苑》云:“净瓶,《四分律》云:‘有此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瓶,以护命故。’”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又,胎藏界轻荼罗诸尊中,中台八叶院之弥勒菩萨、观音院之毗俱胝菩萨及不空罥索菩萨、苏悉地院之十一面观安闲菩萨,及外金刚部之火天等,皆持军持。

  净瓶的品种,分为净、触两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代的灵祐禅师创始河山一脉时,有一个非常传奇的缘由,净瓶也成了一个风趣的公案。

  当灵祐的师父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开法时,灵祐依止他,受其启示。

  有一天,一位司马梵衲从湖南来,这位头长于调查风水地舆,知晓何处是大法撒播之地,就告知百丈说:“我是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山,名为大沩山,是一座能集合一千五百名修行人的善常识所居之处。”

  百丈听了就问司马梵衲说:“老僧是不是能住持此山呢?”

  梵衲说:“这一座山,不是和尚所居之处。”

  “为什么呢?”百丈问道。

  梵衲就解说道:“和尚必于骨人,而这一座是肉山,外相不大相合。假如你去住山,徒众无法超越千人。”

  百丈所以就问道:“那么我的徒众之中,是否有人住得呢?”

  梵衲说:“我来调查看看。”

  其时,百丈禅师的师弟华林善觉禅师,正在百丈处当首座和尚,百丈就令仆人去请他前来。

  当华林善觉入了方丈室后,百丈就问:“这个人怎样呢?”

  梵衲请他笑了一声,再行走数步。梵衲看了之后说:“这个人不行。”

  百丈又令人去叫灵祐过来,灵祐这时正在当总务的典座。

  梵衲看到之后,快乐的说:“这个人正是沩山的主人。”

  百丈所以在当夜就呼唤灵祐入室,吩咐他说:“我的化缘之地在此,而河山的佳境,你应当安止于彼地,以嗣续我的宗法,广度后学。”

  这时,华林禅师听了后反对的说:“再怎样说我也是忝居为上首,灵祐一个典座怎样去做住持呢?”

  所以,百丈为了显现公正,就决议考试。他说:“假如你们能对著群众,下得一句出格之语,就给与住持。”

  百丈就拈题考试,直指著身旁的净瓶问说:“不能唤作净瓶,你们要唤作什么?”

  华林善觉就指著净瓶说:“不行以唤作木(左木右突)了。”当然净瓶不是木(左木右突)了。

  接著,百丈就要灵祐答复,谁知灵祐脚一脚踢倒净瓶,便跑出去了。

  百丈所以欣赏的说:“榜首座输却山子(灵祐)了”所以灵祐就前往住持沩山,而敞开了沩仰宗的缘由。

  齿木

  齿木(梵文danta-kastha),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掉口中污物之木片。

  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梵语音译惮哆家瑟詑、禅多抳瑟插,双作杨支。关于齿木的由来,《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用。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所以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积德行善,消德、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可见其时释教的卫生观念是很先进的,以嚼齿木的办法来坚持口腔清洁,去除舌苔、口臭。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还礼。若其否则,受礼礼他,悉皆开罪。”

  嚼齿木时,要同心协力礼仪,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一头缓须熟嚼,好久净刷牙关。若也迫临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五分律》卷二十七亦举出运用杨枝应同心协力之事:1、比丘应于阿练若处嚼杨枝;2、不行临井嚼杨枝;3、杨枝竭尽,净洗乃弃;4、杨枝应截去已用途,余更畜用;5、不以盛革屣囊盛杨枝;6、不该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阇梨、上座前嚼杨枝;7、不于患病之比丘前嚼杨枝等。

  关于齿木的标准,在《五分律》卷二十七中说:“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该有,极长时一揭手。有一比后,嚼短杨枝,见佛恭顺,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该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该太粗太细。”其时有比丘用齿木太长,不光运用不方便,也很风险,而也有比丘因齿木太短,在嚼杨枝时刚好遇到佛陀,因太恭顺,而将齿木吞下去,因而佛陀才拟定齿木的尺度。

  在《四分律》卷五十三中:“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三中说:“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关于齿木之选材,在《五分律》卷第二十六中说:“佛言:有五种木,不该当嚼:漆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是。余者听嚼。”《玄应音义》卷十五中说:“多角竭陀罗木作之。今此多用杨枝,为无此木也。”《大日经疏》、《略出经》、《瞿醯经》等,则说当多用优昙钵罗木、阿修他木,若无此等树木时,当求如桑等有乳之木;或谓当用竭陀罗木。

  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说:“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樵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阙乏。湿者即须他授,乾者许自执持。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粗胡草根极为精也。(中略)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柳树。”

  此外,密教在入灌顶道场时,先于三摩耶戒坛,由阿阇梨授弟子齿木以嚼之。又,据《法显传》沙只太国条,及《西域记》卷五鞞索迦国条所载,佛往昔游化憍萨罗国时,嚼杨枝后弃其遗枝,乃生根而茂盛至今。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