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弟子,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品德劫持”?

  在日常日子中,作为佛弟子你是否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这点小忙都不乐意帮,你们学的什么佛?”“一点小事还锱铢必较,你们佛弟子不都是应该忍辱吗”?

  好像由于你是佛弟子就应该是有求必应的大善人,是忍辱负重、没脾气的老好人,其实这些都是对佛弟子的误读。那真实的佛弟子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

乐善好施≠有求必应

  小张刚刚学了佛,身边的朋友搭档总让他请客吃饭,还总找他借钱。次数多了今后,小张看着日渐瘪下来的钱包,日子上犯了难,所以就找朋友搭档们商议,能不能先把借了的钱还给他。

  搭档们却先不满起来,纷繁朝他诉苦:“你们释教不都讲施舍嘛,传闻学佛的人都乐善好施,借你点钱,吃几顿饭怎样了。”

  释教讲施舍,施舍便是以福利施与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论咱们是用才智、常识,仍是财力、膂力,或许是用言语鼓励人、协助人,只需能让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协助,都可称为施舍。

  在《地藏经》、《施舍经》、《业报不同经》、《大智度论》等多部佛经中,都讲到施舍的种种难以想象之积德行善。

  作为佛弟子,咱们在日子中要修施舍,比方积极参与利益群众的善事,遇到真实需求协助的人,上前帮一把;在街边遇到乞丐,施舍点金钱或许饭菜等等,这些都是施舍。

  佛弟子应该要建立“乐善好施”的形象,但并不是有求必应,满意他人的种种需求,乃至是一些无理的要求。乐善好施也是要有才智的,不能太随意,要力所能及,施舍值得施舍的人,协助真实需求协助的人。

慈善宽恕≠忍辱负重

  老王是公司的一个小领导,一次把一件非常重要的作业,安排给部属去做。成果部属大意不上心,把工作办砸了,害得公司丢失了一笔钱。老王不由得批评了几句,后来部属逢人就吐槽老王:“一点也懂得不慈善宽恕,脾气那么大,不知道学的是什么佛。”

  释教的确发起宽恕,佛陀在世时曾多次在各种场合经过以身作则,向弟子开示宽恕的法门,要求弟子以慈善宽恕的心对待众生。

  在日常日子和作业中,当他人做了错事,或许有损自己的利益的时分,咱们可以依照释教的办法修持安忍,用宽恕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但这种安忍和宽恕也是有才智的,并不是一味地忍辱负重,把对方一切的过错,乃至是对自己的加害、委屈、凌辱等悉数承受,不然便是怂恿,应该经过限制、教化等方式办法,去改动他们。

少欲知足≠一味苦行

  小白是个出家人,有一天他的手机坏了,为了不耽搁跟信众们联络,去店里买了个新手机。走在路上运用的时分,就听到有人在谈论:“出家人不都应该过得又穷又苦吗?竟然还用这么好的手机,寺院也不论一管。”小白只能无法地苦笑。

  在释教经典中,的确有发起佛弟子应少欲知足,勤俭节约,但并没有要求人人都去苦行。佛陀在成道前,曾苦行六年之久,每日只食一麻一麦,终究导致他的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

  他遽然醒悟到:过度享用当然不易到达摆脱大路,可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所以承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粥后,于菩提树下证悟成道。

  在现代社会,物质的开展一日千里,关于佛弟子来说,只需没有对愿望的贪着,在物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正常合理的物质需求和享用也是答应的。

身心清净≠抛弃爱情

  小李刚交了一个女朋友,所以带出来给朋友看,朋友们得知他信佛,疑问地问他:“你们释教不是寻求身心清净的吗,怎样也能谈恋爱啊?”小李不知道怎样答复。

  很多人遭到影视作品的误解,以为释教是排挤爱情日子的,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比方《白蛇传》中的和尚法海,被刻画为一个不讲情意、离散他人家庭的形象。

  事实上,释教并不是要咱们抛弃爱情日子。所谓爱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联系,亦即爱情、亲情、友谊。咱们尽管作为佛弟子,但仍是凡夫,也会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等。而除了出家人之外,在家信众都可以有爱人。

  孝敬爸爸妈妈,尊敬师长,保护兄弟姐妹,真挚对待爱人,这也是释教徒应有的情绪和职责。佛法并非对立爱情日子,而是供给运营爱情的才智和办法,辅导咱们怎么过合理合法的爱情日子。

  作为佛弟子,咱们应当充溢才智地去做自己,不要被他人影响自己的信仰,活成自己期望成为的姿态,也期望群众可以正信正行,对释教多一些了解和了解,社会才会更调和。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