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能够有两种答案:一是必定的,一是否定的;从外表看,应该是必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释教的主旨,是在摆脱存亡,有生有死是人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人间法;人间法中有存亡,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缺乏贪恋的。释教描述世人贪恋人间的财色之乐,好像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缺乏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刚搔往后苦楚即至。所以,人间的高兴是瞬间的,人间的苦楚是持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人间,所以要求摆脱存亡。可见,释教是厌世的,也是出生的。
可是,释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期望成佛,有必要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有必要是更深化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人间的大众之中,才干化导大众,为了化导大众,有必要更积极地必定人生的行为价值,而且发挥人生的品德价值,不然,自己在大众之中没有过人的奉献,没有特别的服务,没有杰出的体现,大众岂能心服口服地承受化导?所以,但凡正信的释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法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示,出生是入世的意图。
尽管,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了的罗汉,入了涅槃之后,也不计划再来人间。可是法华经中又说,但凡真罗汉,毕竟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