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乞巧节的习俗)

乞巧是什么节日

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我国。在古代女子每当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请求心灵手巧、取得圆满姻缘。这也便是“乞巧”这称号的来历。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顶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一朝一夕,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遵循的是对爱的许诺。

节日来历:

七夕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撒播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根由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整天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边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归于妇女的节日。

如东汉应劭撰的《习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乞巧节是什么

请求巧手工。

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项习俗。阴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戴新衣的少女们在院子向织女星请求智巧,称为“乞巧”。听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请求她教授心灵手巧的手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咱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衰退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当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连续。

乞巧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法,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竞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前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彩色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对月穿针

这是一种针乞巧方法。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黄昏,家家户户都把院子打扫洁净,年青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忠诚跪拜,请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前准备好的彩色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并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乞巧,我国岁时习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阴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戴新衣的少女们在院子向织女星请求智巧,称为“乞巧”。

听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请求她教授心灵手巧的手工;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乞巧的方法大多是姑娘们牵线搭桥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兴趣。

近代的牵线搭桥、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方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习俗的延伸。

以上文字内容便是小编收拾的关于乞巧节和乞巧节的习俗的具体介绍,期望可以协助到您;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住保藏重视。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