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庄法师:释教四大译师

  释教东传我国后,因为经典的翻译,激起梵学思维的研讨风潮,促进各种学派的相继建立,开创出我国释教蓬勃开展的新风貌。

  在我国释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的有四位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玄奘、真理、义净。此外,依据密宗的说法,四大译师为鸠摩罗什、玄奘、真理、不空,此说乃密宗对其付法六祖不空的爱崇。

鸠摩罗什

  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人,父亲鸠摩炎本是天竺国宰相的世子,因不肯承继相位而前往龟兹国,遭到龟兹王妹的喜爱,两人成婚后生下鸠摩罗什。在鸠摩罗什七岁时,母亲以绝食要求老公准她落发,从此母子相依云游,过着落发的给假。

  鸠摩罗什自幼聪明,从母入道后游学天竺,遍参名宿,誉满五天竺。前秦苻坚闻其德,特差遣部将吕光率兵前往迎之。直至东晋隆安五年(公元四○一年),始至长安,姚兴礼为国师,居逍遥园,与僧肇、僧严等从事译经作业,声重一时。所译经论凡三百余卷,其间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今人所诵念受持。

  此外,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体系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对我国释教的开展有巨大影响。门下名僧辈出,蔚为三论、成实二派。

  因为罗什大师开始跟从蒲达多落发,学习小乘,后来罗什又学习大乘之法,蒲达多知道今后,反拜他为师,故而留下大乘小乘互为师的美谈。

玄奘

  公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落发,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因为其时诸家对释教经典的解说纷歧,议论纷纷,大师所以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流沙,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的求法决计,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几度九死一生,总算抵达印度那烂陀,接近其时唯识学的权威戒贤,学习瑜伽、显扬、婆沙等诸经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

  贞观十九年,大师带着大小乘经论六百余部回到长安,其间最首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名重一时。

  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养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作业,所译经典共一千多卷,占我国译经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奠定了我国释教唯识宗的根底,唐高宗视之为国宝。

真理

  西北印度优禅尼人,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公元五四六年)携经典抵我国南海,见重于南朝梁武帝。

  侯景之乱后,虽曲折流落各地,却仍译经不辍,所译经论近三百卷。

  首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还有《金光亮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大乘起信论》等,而且一概另作注疏,致力于义理的说明,他的学问之渊博与办法之杰出,堪称为我国释教史的权威。

义净

  唐朝河北范阳人,十二岁时,因钦佩玄奘大师西域学法的行仪,因而发心落发,而且立志继师之后往印度求法。

  二十岁求受具足戒后,有感比丘律部的不行齐备,愈加坚决他到印度讨论律学的决计。通过十七年的自我充分与准备,并邀得处一、弘袆、玄达、善行等十余人有志同行。可是当部队声势赫赫抵达广州时,一想到航程的险难,一个个都退心不去了,义净却仍一本初衷,决然单独前往。途中他曾患病,也曾遇到盗寇掠夺,可是一点也不坚定不了他求法的决心,总算抵达那烂陀释教大学,通过十年的苦学,而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一共游历三十余国。归国时,携回梵文经论约四百部,并此专注致力于译经作业,前后达十二年,一共译出经论二百多卷,其间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诸律大多出自其手。

不空

  南印度师子国人,天资聪明,早年从叔父游南海诸国,这以后落发。早年师事金刚智,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并遵照师父遗命,再赴印度求法。

  归国后,曾为玄宗灌顶,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取得皇帝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深受唐玄宗、肃宗、代宗各朝的礼遇。译经凡一百二十余卷,为密教付法第六祖。

  观诸以上五位大译经家,无一不是离乡背井,备经险难,吃苦勤修,方能有成,而且为后世佛子留下丰厚的经典瑰宝。因而今天佛子于读经阅藏之时,除应心胸感恩之外,更应从容自在诚恳诚恳、忠诚恭谨的心,千万不行轻心、慢心,以不负先贤为教的费尽心机。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