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怎么被引进释教中的?

  鼓是民间常见的打击乐器。世界各地鼓的品种、形状和称号有许多,用于各种场合和典礼之中,如战场、殿堂、古刹、舞台等等,具有警示、鼓动、鼓励、欢庆等等许多效果。而鼓在释教寺院里,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也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效果。

鼓是怎样引入释教中的呢?

  据传,有一次佛陀招集僧众,人尽管来的许多,但却先后纷歧,不能准时抵达。所以佛陀就说,应该击打犍椎也便是木钟来告诉世人。但是因为人多声杂,我们依然听不见击打犍椎的声响。佛陀就又说,那就应该敲击大鼓。大鼓声重传远,这样一来,僧众们就能准时抵达了。这样,鼓就加入了佛家的日子之中,无论什么活动,都是要伐鼓为令的。特别是在早上和夜寝时,规则以钟鼓声作为号令,一致时刻,一致行动,这就有了“晨钟暮鼓”的成语。

鼓的定制

  开端,释教中运用的鼓和民间俗众所运用的鼓,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佛陀发现,比丘们运用的鼓有许多是金、银、玉石制造的,这明显与释教的修行精力不相契合,所以就指示僧众们,释教中的鼓“运用铜、铁、瓦、木,以皮冠之”。因而,释教中的鼓根本都是木制的,铜鼓或瓦鼓也是很少见的。

  现在释教寺院中运用的鼓,大多是矮桶形状的。大型的鼓一般都悬挂在专门制作的鼓楼之中,或大雄宝殿的廊檐下面;中、小型的鼓,则放置在专门的鼓架上;更小的鼓如手鼓便是用手捧持敲打了。

  在我国的释教寺院中,鼓楼的制作是有标准的。在山门殿和天王殿之间的院内,制作钟、鼓二楼,坐落东面的是钟楼,坐落西面的是鼓楼,这便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以从天王殿面向山门为基准)。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合作著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

鼓的品种

  在我国释教寺院中,鼓的品种是十分多的。《百丈清规》中所罗列的有法鼓、茶鼓、斋鼓、晓鼓、昏鼓、更鼓、浴鼓等等。

  法鼓是寺院中最重要的用鼓,佛经中说:“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有时候也在各种法会开端之前,用来招集僧众。在禅宗寺院中,法鼓一般建立在法堂的东北角。假如寺院中没有法堂,则应建立在大殿的东北角。

  茶鼓是招集僧众用茶,或在祖师忌日献茶汤而举礼之时敲击的。茶鼓的敲击办法是长击一声,煞声一下,茶礼完毕之后,再击三下。茶鼓由侍司主敲。在禅宗寺院中,茶鼓一般建立在法堂的西北角,没有法堂的寺院,则应把它建立于大殿的西北角。

  斋鼓是在僧众们午斋时敲击的,一般悬挂于库司门前,由库司主敲。敲击办法是紧击三通。

  更鼓在我国民间早就存在,后来被引入寺院之中。更鼓是夜间报时用的,一夜有五更,逐更顺次敲击。更鼓也是由库司来主敲的。浴鼓是告诉僧众们入浴时敲击的,敲击的办法是先缓后急,最终猛击一槌,嘎但是止。浴鼓由知浴来敲击。依据寺院清规,原来是依照僧众、行者、住持、知事的次第先后入浴,后来就改为依照住持、僧众、行者和其余人的次第先后入浴了。

鼓还有称颂效果

  释教中的鼓,除了有集众的功用以外,后来又被用来参与各种佛事赞诵唱念活动,合作其他乐器来演奏佛乐,以作为“伎乐供养,庄重道场”。这其间起重要效果的是手鼓。手鼓有规则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击时,手鼓须用两手捧持,鼓槌放在外边,用两个食指和两个中指托住,两个大拇指夹在鼓的内侧,两个无名指和曲个小指环拢鼓身,这种捧法就叫做“捧月下鼓”。当手鼓需求敲击时,就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托住鼓,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住鼓槌,向内敲击。

  由此看来,释教中的日子也不仅仅是严谨单调的,在它的庆典等活动中,也仍是很留意培育审美情味,以美丽的鼓乐来唤起民众忠诚之心的。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