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学常识:发心是什么意思?怎么发心?-梵学常识

发心,释教词汇。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松懈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顷刻脱离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咱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相同,发心也能够分许多种,包含虚荣心的发心、倒置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群众之发心。

发什么心?

咱们常常听到释教徒劝人要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不是释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发心,比方说:咱们发心吃饭,饭菜会特别香甜;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很安稳;干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辛苦。所以心一发,无事不成。但要发什么心呢?

一、发慈好心,人我无间:

释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好心的人必能消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地照料到周遭的人,天然能与别人没有隔膜,到达人我无间。

二、发信愿心,常随梵学:

常随梵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咱们学佛,便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咱们要常跟从善知识、教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果。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便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愿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

四、发无我心,扩展完结:

所谓无我,并不是指人死了往后,什么都没有了。无我是说咱们的心境能够容纳全部,将别人当作与自己相同,为了完结大我,而能够献身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群众,融入集体,那么群众便是我,集体便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果全部,完结全部。

怎么发心?

发心,便是立志,便是发愿。发心是动力,不管什么机器都要考究它的动力有多少,咱们每一个人所发的心有多大,它的动力就有多大。怎么发心呢?

一、耻有所不知的发心:

羞愧自己有许多不知道,比方说许多的科技知识我不知道,许多的文学典故我不明白,许多的哲学理论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羞愧,感到可耻。由于耻于自己不知道,才会鼓励自己发心学习。所以要广学多闻,要饱览全部知识,不会驾驭的就去学开车,不管帐算机的就去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不会记帐的就去学习管帐帐目,不会音乐歌唱的就去学习各种乐器等。

二、耻有所不能的发心:

羞愧自己有许多不能,比如我干事不周全,我教学不能尽职,我领导人不尽满意。羞愧自己的无能,因而要发心,增强自己的才能,以便能担任担任。

三、耻有所不净的发心:

羞愧自己的心肠不清净,心里常常充溢贪瞋烦恼,常常有侵略别人的意念,常常心胸诡计多端,充溢种种贪欲等。因而,要发心来改进自己、净化自己。

四、耻有所不善的发心:

羞愧自己有许多欠好的当地,比如没有尽力去做善事,所以往后要多发心多做一点善事,多施舍自己的金钱,多带给别人欢欣。

三心

△菩提心包含三心:

(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底子。

(2)深心。欢欣修行全部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实在修学,自生欢欣。

(3)大悲心。是利益全部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道者不行顷刻离也,修道与肄业相同,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便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但凡被烦恼妨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关于或人特别喜爱,勤加慈祥,但无菩提心,待来生或许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关于或人只要慈善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好像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完成,但过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全部善,离全部相。如心中不清净,便是为自己找麻烦。

详解

△经云:“建议大悲心,救助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底子因行。众生有磨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好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存亡,才算是发大悲心。

△若发菩提心,终身能成果。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分,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容颜,名曰行相),很简单别离。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便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能够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主动来加被的。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地,不是二乘人的境地,所以学佛有必要是大乘法器。献身自己为了利益全部众生,遭受痛苦受难也甘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仍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国际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到达之一日。假设处处为自己计划,连二乘人都不如。

△学佛有必要发大心,万万不行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力,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托三宝,是教众生按照佛的经验,自行起修,不是依靠佛菩萨赐予什么。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连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全部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松懈,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有必要常常发。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便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不管那一种愿都要,不然不能满意。

△开才智有必要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才智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用的方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遭受痛苦即等于自己遭受痛苦。须知整个法界便是自己一个人,没有适当定功的人大约不简单体悟到此中的义趣。可是不管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满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觉悟,在梦中随意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咱们人生何曾不是一场大梦,真如赋性迷了,十法界依正庄重满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生起同体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福全部众生健康高兴,你自己必定健康高兴;你要是祝福别人深化经藏、才智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工作必定会传给你。

△求生西方极乐国际,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只是念佛求生,恐档次不高,不能满愿。

△世人拜佛,其意图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认为佛菩萨不灵,乃悲观放弃学佛之愿。——此实最可怜惜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存亡是人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况且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愿望相合,天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当地,心量境地就限于一个当地,有边界、有规模,等于一个骗局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宽,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咱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设咱们的愿力超越业力,咱们便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佛的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不住存亡亦不住涅盘。行于存亡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相同。大乘学人承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越业力,即可改变境地,由起便是乘愿而来的菩萨。往来不断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料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道破,茅塞顿开,其愿力再超越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刻,不要等来生。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