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三伏天)

三伏是什么?

问题一:三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

三伏是初(头)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总称。三伏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

三伏期间总称“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国传统的核算法,夏至后第三个庚叮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榜首个庚日为末伏。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为十天,可是,因为有立秋后的榜首个庚日是末伏的规则,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这两种状况。

自入伏到出伏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国夏日最热时期。

问题二:什么叫做入伏啊?三伏又是什么?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建立初伏的根据。2014年榜首个庚日是6月28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8日,所以2014年从7月18日开端入伏,中伏为7月28日~8月16日,末伏8月17日~8月26日。

“三伏”恭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刻。夏至今后,尽管白日渐短,黑夜渐长,可是一天傍边,白日还比黑夜长,每天地上吸收的热量仍比发出的多,近地上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上吸收的热量简直多于发出的热量,气候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上吸收的热量开端少于地上发出的热量,温度也就渐渐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分一般呈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榜首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气候最热的时刻。

问题三:三伏风俗是什么 三伏及其风俗

“三伏”之说,原自秦人。《史记・秦本纪》云:“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十二诸侯年表》云:“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秦本纪》所谓“初伏”,指初作伏言,即初于伏时祠社。

此祀虽为秦始,此礼本之上古。《说文》“副”字注云:“判也。《周礼》曰:‘副辜祭。’”“副辜祭”即判牲而祭。字亦作“@”。《周礼・大宗伯职》云:“以@辜祭四方百物。”后郑云:“@,@牲胸也。@而磔之,谓磔禳及蜡祭。”实为此伏祭之根源。

又,《周礼》“@辜”,故本或作“罢辜”,先郑注云:“罢辜,披磔牲以祭,若今磔狗而止风。”则先郑亦认为磔狗即拟古人磔牲之祭也,且认为此祭之意图为“止风”。夏日为多暴风之季,磔狗以祭,即祈无暴风之灾也。

因伏祭在夏,故称六月为“三伏”,《史记正义》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始为之。”实为误说,不可信也。《逸周书・尝麦解》云:“邑乃命大众,遂享于富。”刘师培《周书补正》谓“富”即“@辜之祭”,且以因“伏祭”而生“三伏”之说,甚确。

伏祭行于夏,以磔狗邑中四门而为祭。古人祭祀之后,乃分祭肉于众,以和亲睦属,是为古礼之一,亦为宗法社会维系宗族道德之方式。则伏祭之后,所分之祭肉,乃狗肉也。分得祭肉,必众食之,此亦古礼沿用之风俗也。今徐州有夏时食狗肉之习,颇与各地以狗肉性热,不宜夏食者不同,非其地有特别之需求(如居山之民,食多辛辣之类是),实乃古礼之遗意耳,不足为怪也。

聊为此说,不知道当否。

问题四: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呈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湿润、炽热的日子。伏即为埋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便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便是指阴历“三伏天”,即一年傍边最热的一段时刻。

问题五: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明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每年呈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阴历)气候规则,前人早有规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端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榜首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黄历》、《阴阳历书》和《万年历》覆按可知:本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名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本年的“年份”便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而,“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终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认的。每年夏至今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榜首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日开端进入夏日终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接连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日是本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榜首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方本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核算办法并不非常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候实践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点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呈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的确是盛夏盛暑的时分,咱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问题六: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呈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湿润、炽热的日子。伏即为埋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便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便是指阴历“三伏天”,即一年傍边最热的一段时刻。

问题七:有一句话好象叫“冬有三九、夏有三伏,是什么意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霄”,即冬至后的第十九霄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唬的说法,用来核算时令。核算的办法是从冬季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端叫“交九”,意思是冰冷的开端),每九霄为一“九”,榜首个九霄叫“一九”,第二个九霄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霄,数满九九八十一天停止。这时冬季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榜首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则,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问题八: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规模)。 传统的核算伏天的办法是从夏至开端,按照干、支纪日的摆放,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榜首个庚日为末伏。那么,2016年什么时分入伏?咱们可以核算出:

2016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其间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5日“出伏”。

问题九:什么是“三九”与“三伏” 我国阴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间,“冬九九”撒播较广,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9天为一个九,每年9个九共81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冰冷的时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9天为一九,每年9个九共81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酷热的时节。“夏九九”与“冬九九”构成明显的对照,惋惜的是不广为撒播。其实,“夏九九”的确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联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色的是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山君;六九五十四,纳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伏”表明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3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从“夏至”开端,按照干、支纪日的摆放,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榜首个庚日为“末伏”。庚日是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的一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呈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呈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三伏天的气候特色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三伏呈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湿润、炽热的时段。三伏中的“伏”,有两层意义。榜首,表明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气候太热,宜伏不宜动。

入伏时刻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般配合来决议的。

核算办法

我国传统的核算办法规则,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榜首个庚日为“末伏”之始。

每年入伏的时刻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求查历书核算,简略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明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盛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般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称号来记日子,循环运用。每当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端,按照干支纪日的摆放,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假如立秋日及这以后两天呈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不然中伏为20天,所以呈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状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合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

所谓的“三伏”,便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这是一年中最热、最湿润的时刻段。初伏固定为10天,末伏也固定为10,而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因而三伏天一共继续30天或许40天。

初伏呈现的时刻早晚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2022年三伏天具体时刻:

一伏、头伏:2022年7月16日(阴历六月十八,星期六)~2022年7月25日(阴历六月廿七,星期一)(10天)。

二伏、中伏:2022年7月26日(阴历六月廿八,星期二)~2022年8月14日(阴历七月十七,周日)(20天)。

三伏、末伏:2022年8月15日(阴历七月十八,星期一)~2022年8月24日(阴历七月廿七,星期三)(10天)。

出伏:2022年8月25日(阴历七月廿八,周四)。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湿润、炽热的时段。

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中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以上文字内容便是小编收拾的关于三伏和三伏天的具体介绍,期望可以协助到您;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住保藏重视。


随机文章: